祝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三位双聘博导当选院士
2023.11.23 16:06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云南大学
2004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共选举产生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联合研究生院三位双聘博导当选院士。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教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双聘博导徐星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双聘博导吕俊复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授、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双聘博导吴爱祥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徐星

徐星,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院教授、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构建脊椎动物化石数据库,开展脊椎动物重要门类系统演化和重要动物群生态系统重建工作,探讨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PNAS上50余篇(30余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众多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被国内外若干权威教科书引用。3次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999、2000、2009年度)、3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2007、2009年度)、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等。2次荣获中科院杰出科学成就奖,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等。

吕俊复

吕俊复,196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瓦房店市)。199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保留研究生学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2年,1996、200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锅炉第一线开发研究,连续主持或参加了“九五”以来6个五年计划有关循环流化床燃烧方面的“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针对劣质煤高效发电、含盐污水生产采油需要的过热蒸汽、低成本污染控制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在锅(水动力学)和炉(流态化燃烧学、传热学)两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主持了世界首台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用采油含盐污水生产过热蒸汽的注汽锅炉、基于流态调控化学反应的超低排放CFB锅炉的关键技术研发并成功示范。在余热锅炉、高参数生物质锅炉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能国际领先,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了气固/气液两相流动、传热、反应学科发展。

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曾任国际能源署流化床转化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第9、10届煤燃烧国际会议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教育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山西省等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一等奖10项(其中5项排名第一)。曾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ASME最佳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学术新人。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主编著作5部。

吴爱祥

吴爱祥,1963年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分会主任、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和《工程科学学报》主编。

吴爱祥长期致力于金属矿绿色开采理论、技术、装备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是我国全尾砂膏体充填绿色采矿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为推动我国金属矿绿色开采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主持制定膏体充填、堆存国家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出版专著6部(英文2部),一作/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